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10-14 09:05:17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

第一次公开课上古诗,挺纠结怎么上?有老师说,古诗最简单,读通,学生能翻译,再情感朗读就行了。真的简单吗?如果如此,何谈它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呢?

品诗如品茶,无意境、无心情不行。初读《从军行》感觉没什么可教,随着一遍遍深入地读,我觉得给我两课时我也讲不完《从军行》包裹于文字的意境与情怀。

根据小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时取舍、斟酌定位于两点:

一、授课要之于法。

渲染气氛,视频播放,让学生明白学语文重在生活积累:开课抓“行”,让学生知道多音字识记方法 “根据词性,记住少的”,“同音在不同词语中意思不同”;在初读中介绍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和七言绝句划分“二二一二”;品诗过程学生掌握“看注释、看图画、查资料、想画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也许一节课学生无法掌握,但我相信他们知道后,只要多实践,一定终身受益。

二、读诗要读情入境。

这首诗表面意思简单,就两层意思:边塞孤寂与艰苦,战士们壮志豪情。前三句都是为第四句服务。光理解表面意思,学生难以入情入境。我就抓“暗”“孤”“百战”“终不还”等词语,在图画再现情景、汉字解读(孤),音乐渲染,品读人物内心,激情朗读中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达到心中明意又明情。同时在咬文嚼字中激起学习中国古诗的兴趣。

也许是太想告诉学生这些,也许是教惯了高年级,所以忽视了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定位过高,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要是五、六年级学生上可能效果截然不同。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在“阅读”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介于这些要求,加之《雪顿节上看赛牛》又是小学阶段描写场面的开篇之作,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以及作者表达特点的体悟,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领悟写法应该是本文学习的价值所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雪顿节上看赛牛》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地记叙了藏族牧民一场赛牦牛会,反映了西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雪顿节”的欢乐情景。

本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比赛前――比赛时――比赛后三部分构篇。通过比赛前的节日盛装;比赛时的壮观、有趣、揪心,比赛后的高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牦牛比赛;从比赛后没有获得名次的选手也并不介意,图的就是高兴,让我们看到了藏族人民的豁达,乐观。

本单元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而《雪顿节上看赛牛》课文脉络清晰,情节简单,富有情趣,只是记叙了一次赛牦牛会,但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反映出藏族人民过着欢乐、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的有利资源,充分体现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并积累词语。

2.初步读文,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通过抓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结合上下文、看图片、想象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丰厚。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阅读,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抓重点段、句、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族人民过雪顿节赛牦牛时的欢乐心情。

(四)教材课型、课时

阅读教学 两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雪顿节的资料,字典

教师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CAI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词和课文的能力已经具备,但对于文中的一些多音字和篇幅较长的文章,需要进行方法上的点拨和学习实践。在内容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能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能理清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但对于作者情感的体悟、写作手法的运用、观察场面的方法等等则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提升。因此,设计的教法是:

1.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做到一边读一边想,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段首语句弄清作者写这场赛牦牛会的顺序。通过讨论交流大体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雪顿节赛牦牛会的哪些情景最有趣,哪些情景最让人揪心,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重点的词句品读,体会情感。在指导朗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赛前、赛中和赛后出现的壮观场面、牦牛发怒奔跑的惊险和它与主人的亲近及赛后欢乐的情景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过雪顿节参赛牦牛的欢乐之情。

3.引导学生读课后学习链接的内容,了解雪顿节的有关民俗,还可以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资料,或者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主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有关资料,扩大阅读范围。三年级的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于藏族节日雪顿节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学时,可采用课件教学搜集关于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藏族的民俗风情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学习课文。

4.课标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牦牛发怒奔跑及它与主人亲近的语句,读读背背,再抄写下来,进行语言积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比赛有关的文章,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重点提示“雪”的第三笔和第九笔、“顿”的第二笔和第四笔。齐读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质疑,师相机引导并梳理板书。(“雪顿节”是什么节?赛牛是怎样的场面?)

【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指导学生写好字。并且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观察力,以及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

2.请同学们打开书131页看“学习连接”,自 ……此处隐藏8499个字……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虽然没有出示图片,但张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初步了解乞巧节的民俗民风,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拓展课外学习领域。

本课大胆引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学习资源,使得课堂更加充实丰满。例如。在课堂中有机结合《牛郎织女》、《乞巧歌》、《秋夕》,进行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加宽泛的学习背景,有利于主题的理解和深化。

这是唐代诗人林杰的一首古诗,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一直比较的迷茫。这一节课我重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课后我觉得,对于古诗的教学,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次古诗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把诗读正确流利以后,我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说出你是从哪句诗中想到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一,借吟诵互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课中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二,借画面互动。《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加几个晚班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三,借想象互动。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 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自己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不过我感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学生体会的诗中的意境不够;自己对古诗词的喜欢程度不够,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关键要引导学生融情于诗中,才能有感而读。

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更加努力之处。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3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给我们展示的却是小女孩充满爱心的金子般的心灵,她不仅仅爱惜花草,也深爱着自己妈妈的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 “懂事”,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我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果然,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体贴妈妈的;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她做到了,也非常懂事;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懂得珍惜花草……可见学生透过课文所呈现的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女孩的感叹——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小组讨论的好处,也得到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让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成长。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4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15

前段时间一直在忙半期总结和区上的研究课,教学进度也比较拖后了,更重要的是前段时间没有了上课的感觉,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也许是半期考试大家都没有考好,心情不好吧。

课还是认真备了的,带着疲乏的心走上讲台,在上《朱德的扁担》的时候,朗读教学抓的很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让学生读,读出心中的情感。在一次次的朗读后,感觉学生的情绪有所调动了,不再那么死气沉沉了。在上《这个规矩不能有》的时候,感觉终于找回来了,和学生非常好的配合,在分角色朗读中不停的变化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拓展部分请学生说出了生活中哪些规矩一样不能有,结合实际进行了讨论。在处理这堂课的时候,首先是初读课文,然后直接由课题 “这个规矩不能有”入手让学生说是哪个规矩,为什么彭总要说这句话,再从彭总的语言、动作、神态上去分析,学生也易于接受。

很高兴,久违的课堂的味道再次回来了……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